干货文章主要是指帮用户找到最有价值的知识点然后提炼出来,即便不是原创,也能让用户每次听完都有种“又get新技能了”的快感。
那这样的文章应该如何写呢?
一篇干货类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就的,而是前期需要不断地通过知识的摄入才有可能在后期有一个质的爆发!
一、输入是为了更好地输出
我们的知识摄入无非就是来自看到的和听到的,而听到的就是现在音频类知识、而看到无非就是文字以及视频中的图片或者动画等。在这三者之间的,阅读无疑就是较好的知识摄入途径。因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知识摄取行为,人处于主动状态,相当于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与浪费。
例如,习惯看文字、善于读书的人,往往都能快速捕捉到知识要点,一页纸,可以一眼扫过去,就可以辨识出知识要点或自己的关注点。因此,他只需要提取需要的要点就行了,那些铺垫性的表达,他其实不需要。这样,他就不必在自己不需要的部分花精力和时间阅读,只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关注的部分就行了。
有些文字表达容易产生歧义,或者需要读者通过理解还原成图形图像理解的表达,直接看图,效果可能会更好,有时候看一眼,可能会胜过好几页文字传达的内容。所谓一图胜千言是也。
而通过音频去学习知识,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解放了你的眼睛,你只需要用耳朵就能听到你想要的知识。但是只通过听音频学摄取知识,有一个不好的点就是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碎片化的。现在我们听音频无非就是在坐地铁、公交、高铁、开车等场景下完成,而这些场景往往又是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你能完全学到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很难的。
而音频制作者往往知道我们听音频的场景需求,所以制作出来的的内容也是根据碎片化场景去制定,音频的知识都是精华,而不是一个知识点的全部。例如得到APP的音频,里面的音频都是很短,说的内容都是重点,没有半点废话。所以也有人说得到里面的内容都是二次制作,很多都是通过整理而得出的。
同样的道理,视频学习需要你一整块的时间,而你的时间又是碎片化的,所以视频学习占用你的时间。其次,听音频和看视频学习都是“被动学习”。
举个例子:
比如作者讲了90分钟的内容,其中新鲜的内容(也就是你不知道的内容)可能只占了10%~20%,他讲不到重点的时候,你就听不到重点,你只能等他讲完,再在他讲过的东西中分辨和提取你需要的那10%~20%内容。这就相当于多耗费了80%~90%的时间去学习自己不需要的内容。
所以你只能按照作者讲课人表述的顺序去听。而且因为是讲,因为听觉获取知识的特点,往往需要循序渐进去表达,表达的人可能会讲很多你其实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你不需要,可是,你却不能像读文字一样跳过去,只能被动全部听完。
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摄取你需要做好知识的整理沉淀,这时候你就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去做好知识的规整,以方便你下次更好地调取使用。
百度网盘可以最大限度地存储你的文件资料。那我举例:我现在几乎都会把大一点的视频、工具、资料包都会同步保存到我的百度网盘里面。因为百度网盘有足够的免费空间,所以你只管往里面塞就行。还能够实现异地同步,如果放心不下资料遭泄,买个硬盘来也是可以的。
印象笔记主要存储一些图片和文章为主,原理和百度网盘一样的道理。也是为了能够方便共享。
而收趣则是一个收藏工具,在pc端和移动端都使用方便,我现在在pc端收藏的文章比较多,所以直接右击文章就可以直接收藏文章并且实行归类,以便下次需要此资料时可以快速调取。
不知道你有没发现一个生活现象:就是很多人在阅读了很多书籍,以及读了很多名人著作,但就是写不出一篇文章出来。而反馈的理由大多数都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些什么好”。其实这类人是属于典型的只读书而没有做总结的人。
总结可以让你摄入的知识得到沉淀,还可以让你记忆更加深刻。这就好像你工作时,每日需要作总结!才可以让你更清楚每天所做的工作,怎样安排这些工作,使工作更加条理性,提高工作效率,在总结自己在做这些工作时的体会时,并分析做这项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什么等等,从而知道自己在工作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有哪些地方是值得继续保持的,不断完善自己。这就是总结的好处!
二、干货类的文章都需要哪些特征才能够受到读者喜欢
我们在文章前面已经说了:哪些帮用户找到最有价值的知识点然后提炼出来的文章。但即便不是原创,也能让用户每次听完都有种“又get新技能了”的快感。
这样一类的干货文章是很受用户欢迎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每次当你看到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是你之前没看过以及能让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一倍的方法,你可能会马上选择收藏点赞或者转发朋友圈。
就好比得到里面的知识,虽然得到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整理筛选出来的。但是得到的选题对很多用户来说都是新知识,这对用户来说种非常棒的体验,因为用户天然地只对新东西感冒,那些老掉渣的内容一进入眼球就自动屏蔽了。而当下环境里,只要是篇好文章就可能被翻来覆去炒上百次,比如我们现在每日看到教你如何策划活动,如何策划爆款活动的“”,或许你已经免疫了,因为这个已经从前年讲到现在,所以你只要连续看几次就烦了。但是再对比下得到,你会发现每天出来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选题从不重复,所以听了都会收到一些惊喜。
所以我归纳除,一个好的干货类的文章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先进就是别人不知道的知识点;第二个就是这个知识点对你的工作或者学习有促进作用的。
那既然对用户有用以及一些新的知识点给到用户有比较大的反馈,那么我们应该在文章需要如何做才能更加地使这篇充满“满满的干货感”呢?
1、摆上图表数据
每当你看到一些文章里面穿插着一些图表的时候,你的大脑可能有两种想法,一种就是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人比较牛逼,第二种就是觉得这些图表可信吗?所以当你有这些疑问的时候,其实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摆上图表数据,为的就是让你对这篇文章有可信度,或者你觉得不可信,那你是否可以有其他想法呢?如果没有那就别在这里瞎比比!
2、结构清晰明了
谁都喜欢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正标副标正文都整整齐齐,我们读起来也更加舒服一点,而这也大大降低了阅读跳出率。
3、文末总结到位
一篇文章往往都是文末是全文的一个总结概括,很多读者也会想知道作者在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而通过这段总结也更加让读者能够读懂这篇文章。
4、截图能够增强现实感
根据数据显示,有配图的文章跟那些没有配图的文章的平均转发率高出近40%,这说明用户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视觉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你加上一些截图,更加能够增强这篇文章的现实感,因为截图来自于真真切切你所看到的,而不只是你说说而已。
三、说完如何摄入知识以及哪些干货类文章比较受读者欢迎之后,接下来你就可以针对这些去创作你的文章了。
搜集素材:
在文章前面,我已经说了平时你需要多进行知识的摄入以及善于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知识的整理以及收集,这时候如果你要开始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而如果前面收集到的素材还不够支撑起你要写的文章的时候,这时候你就需要去收集更多的素材了。那除了日常阅读多积累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快速收集素材呢?
这个快速收集素材其实指的就是今天收集,可能明天就开始写的那种。这时候你可以借助百度、知乎、简书、今日头条等平台的搜索功能,输入跟你想要的主题相关词,然后去找到你想要的素材。
比如我要写一篇关于用户留存率的文章,我可能就需要借助百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知乎等平台,输入用户运营、留存率、活跃度等周围相关词去调查现在这类文章到底有多少人写?以及别人早期写的文章有没可给我借鉴以及他们有没有写得完全的。
素材不能多,10-15个就行,我们先现在手机素材可能多集中在别人写过的文章里,那是不是收集别人写的文章越多越好呢?显然就不是的,当你的素材收集过多时,其实后面的你可能压根就用不上,也就是说后面你收集的素材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开始创作之前,就要对收集素材这件事做到“适可而止”。
定大纲:
定大纲这里你需要注意三个点需要很明确:明确主题和明确论点。
明确主题:在你下笔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是否决定好了主题,确定是写这个吗?真的能写出来吗?干货类文章相当于写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观点、立场、态度。
明确论点:关于论点的说明,你可以采用金字塔原理。当然你需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通过哪些小论点来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每个论点是否相互独立,是否处于层层递进状态呢?
使用金字塔原理去说明,主要是想你的正文内容能够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分明。
开始创作:
素材重新打乱整理,形成自己的style
你前面收集了这么多素材,不想让你拿来直接copy的,而是通过别人的文章,去借鉴好的精华。需要借鉴别人,但是借鉴不是抄袭,即使你要表达的意思跟别人写的文章差不多,你也要在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风格的干货文章。写同一个主题的干货文章有很多,但是写出的文风,形式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作者的风格不同。
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
很多人写不好文章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文章中没有确定一个可以让整篇文章为之展开的主题,也就是此篇文章中的重点,有些文章还会每段出现一个主题,造成一篇文章书写多个主题,这样很多用户看了也不明就理的。咱们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跟读者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只有真心换真心,才能得到读者的爱戴。不管你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即使你想用文章来得到读者的认同,那么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
真实内容的更可贵
很多的人写文章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引流量。用虚假的文章内容博得用户的喜欢,其他这种文章一次两次用户还喜欢,但是看多了,会让用户产生一个心理,那就是这网站的文章怎么都这样,每篇都像编故事似的。一个真实性都没有。所以,咱们写文章内容时,特别要注重的是内容的真实性,即使你不能保证全文都用真实的,那么90%真实的再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之类的,这样用户也会很乐意接受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分配比例才能使得一篇文章不会那么虚假,也不会那么枯燥无味。
给文章内容注入灵魂
在你表达自己论点时,除了可以引用专家,数据。你还可以引用生活案例。比如我写一些运营文章的的时候,都会经常举例自己遇到过的一些问题拿出来重新引义。即使不是自己的案例,也可以拿自己的身边的案例来举例。人都是懒惰的,不愿意轻易改变。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只有从最常见的入手,跟读者产生共鸣,他们才会愿意学习写的观点。
再打磨:
文章写完不一定就能发表,里面可能还有很多你不太满意的地方。你要进行细节的打磨,只有不断地对里面的一些细节、甚至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文章才能够不断的跨上新的台阶。
自古天下文章一大抄。那些写的漂亮,给人以启发的作者一定是给读者带来了感同身受的文字体验。就像是市场经济下,畅销的物品一定是解决了当下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较好的反馈。
更多推荐
更多推荐